精品长文创作季
阅读历史并不是一场“大家来找茬”的游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抱着这种心态去看待历史,其中不乏一些专挑公认的历史伟人下手,如蜀汉丞相诸葛亮,口口声声指责他的不足,甚至把他的成就都归结为《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
梁静茹曾有一首《勇气》广为流传,因此网上流行起了“谁给你的勇气,是梁静茹吗”的调侃语,用以讽刺那些无知却又大胆的人。借此,我真心邀请那些人去听听这首歌,去感受其中的力量。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间本无十全十美之人,但诸葛亮几乎可以说是其中最接近完美的一位。许多无知的“杠精”毫无节制地借助“找茬”的精神,抓住诸葛亮的一些小缺点,便觉得自己找到了闪光的资本,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证明自己的独特。
然而,用一个人微不足道的缺陷去否定其输赢全面的伟大,逻辑上本就是一个谬误。依赖一些片面的信息来为荒谬的结论辩护,最终只能自取其辱。
就像在《三国志》中,史官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中提到他“可以说是时治的良才,堪比管仲和萧何。然而,连年纠缠却未能取得成功,或许应变的军事才华并非他的所长。”但大家是否知道,陈寿在《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恐惧和敬畏:“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展开剩余94%这是什么意思呢?作为史官,陈寿必须对像诸葛亮这样的重要人物做出点评,虽然他在评论中没有回避对诸葛亮的不足之处的评价,但在结尾却恍若被自己的直言所惩罚,心中深感愧疚,向已逝的诸葛亮做出由衷的谢罪。
与如今某些评委无异,他们必须对大咖做出评价,如果不说点什么,似乎会失去职责,而且如果他们妄加评论,却又不被大家所认同,他们的权威也会受到质疑。不得不说,这样的局面有时令人心难平。
那些贬低诸葛亮的人,难道比陈寿更懂历史吗?更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吗?陈寿对诸葛亮的非凡贡献已经深表崇敬,你们的那些贬义又如何能够成立?
而贬低诸葛亮的人大多是那些不学无术、只求戏谑的人,自然也不乏那些有意捣乱、意图在舆论中铸就私利的个体。
那么,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导师。若不信,咱们来深入探讨与分析一下诸葛亮。
诸葛亮生于琅琊的诸葛家族,这一世家在当地算得上是一派名门,提到的士族,其先祖诸葛丰在西汉汉元帝时期曾担任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则在东汉末年担任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更是长期活跃于高官的圈子。
可是天降重任到此人身上,必先遭受心志的磨难、骨骼的劳苦……最终,这位凭借自身的努力将“诸葛”这一姓氏带入中国文化的智慧象征(比如那位被称作“小诸葛”的人),却在年幼时经历了常人的苦难——三岁时失去母亲,八岁时失去父亲。
身为孤儿,这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一件巨大的悲痛。无数因此而沦落的孩子,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尽管世家大族的子弟可以依靠家族的庇护成长,但孤儿始终是孤儿,命运与生活对他们的关注几乎为零。父母双亡后,有人愿意施以援手帮助自己长大已算仁心仁德,至于个人才能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的实现,又有多少人会给予真正的关注?
更为不幸的是,曹操在徐州的种种恶行,使得诸葛亮连一个相对安稳的成长环境也难以保全。留在琅琊郡,诸葛亮极有可能成为曹操刀下的牺牲品。无奈之下,他被迫随叔父诸葛玄一起迁移到荆州开始新的生活。
兵荒马乱的年代,举家迁徙背后常常承载着一段血泪史。不了解这一点的朋友,不妨参考李幼斌老师演的《闯关东》或其他相关作品。
在荆州落脚不久后,家中支柱的叔父诸葛玄便去世,年仅17岁的诸葛亮只好选择“躬耕于南阳”。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的确有姐妹,尤其是两位姐姐——大姐出嫁于襄阳的名门蒯家,二姐则嫁给了庞德公之子庞山民。所以有些人认为他背后有“关系户”的支持。然而,大家想想,古代人际关系的建立又是如何形成的?当诸葛家流落至此,何以蒯家和庞家会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外甥呢?人家家中也有许多自家的子弟要照料!所以诸葛亮大概只是在姐姐的帮助下勉强度日,而吃得太好就无望了。(以后有机会再探讨真正的人脉关系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诸葛亮在这样的困境中,却能依靠自身的天赋异禀成为一个聪慧的全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不正如现今一些身处逆境的孩子,依旧在一边搬砖一边努力拼搏,以求成为高考状元,而如此励志吗?
成年人后,坦白讲,诸葛亮是有志于仕途的。否则,他也不会常常吟诵《梁甫吟》,并且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以他当时的处境,若一开始选择隐士生活,那无非是逆天而行。未曾经历琼楼玉阁,又如何能真正超然于富贵?
卑微的理想和情怀,往往遭到冷嘲热讽。年轻的诸葛亮与大多数人一样,难免受到鄙视和讥笑。但他对此并不在乎,明白在这个乌鸦的世界里,天鹅总是被视作奇特;同时也意识到,只有大致相当的人才能相互理解和交往。他将自己的交友圈紧紧聚集在石韬、徐庶、孟建、崔州平等年轻才俊身上。
传言诸葛亮读书时注重“大略”,而身边的伙伴们却常寻求精熟。这显示出当时诸葛亮的修为早已超越了同侪。打个比方,一位武者到了某一程度,无需拘泥于招式,而是轻松应用。这便是“术”与“道”之间的区别,诸葛亮已然入道,而徐庶等人还在“以术求道”之中。
诸葛亮曾称赞石韬、徐庶、孟建三人的前途卓越,问其能遇何种官职时却只是莞尔一笑。他还曾鼓励孟建远赴中原游历发展,但从不谈及自己的去向。这正好体现出诸葛亮的自视甚高,他心系天下,精神境界与目标从不轻易妥协。
公元207年,刘备与诸葛亮的邂逅可谓是历史性的“三顾茅庐”,志同道合的二人很快擦出了火花。刘备欲振兴汉室却苦无助手,诸葛亮同样心怀天下却等待着明君的召唤,他们一经确认眼神,便将双方的心牢牢系在了一起。
两人初见时,诸葛亮很快便进入角色,为刘备献上极为著名的《隆中对》。关于这份策论,尽管因为未能完全实现而常遭人诟病,但对于刘备来说,《隆中对》无疑是其争雄天下的最佳蓝图。不言而喻,刘备称诸葛亮如鱼得水,并非客套话,蜀汉后来的发展确实是遵循着《隆中对》的方针,并且卓有成效。这一过程犹如NBA中的马刺队“一个选秀权用了20年”。
然而,诸葛亮出山之后,由于刘备基础过于薄弱,未能有太多施展的机会,主要工作便是帮助其理顺内部的行政与财务流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即便如此,诸葛亮依然为刘备策划了后路,劝说刘表之子刘琦放弃内斗,出镇江夏以求自保。刘琦所把守的江夏,正是刘备在南渡时最后的庇护所,也成为了诸葛亮与鲁肃促成“孙刘联盟”的唯一筹码。
“孙刘联盟”的形成,当然是鲁肃与诸葛亮两人的功劳。但请大家铭记,顺风的状况下做事是相对轻松的,逆风局的打击则更是艰难。如没有极强的外交手腕,诸葛亮绝不可能让东吴的集团真正认可刘备的阵营。
赤壁之战后,经过长久漂泊的刘备终于夺得了“荆南四郡”,成功从游击队长转型为一个小企业的老板。而诸葛亮则开始踏上了总经理的职业生涯,直至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
许多人常常受肥皂剧的影响,以为唯有英雄在战场上拼搏才是出彩的,因此轻视诸葛亮,认为他在刘备麾下并不重要,认为庞统等人更为杰出……不过,这不过是认知的局限。
经验丰富的人都明白,一个项目在推向施工前,蓝图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这正是设计与规划的关键。那么,刘备的战略蓝图是否源自诸葛亮之手?诸葛亮是不是蜀汉的首席设计师?
再者,项目启动后,初创企业往往基础薄弱,需要外界持续融资以促进成长。“孙刘联盟”难道不是蜀汉集团的重要融资手段?毫无疑问,这也出自诸葛亮之手,他是蜀汉集团的商务总监。
另外,项目正常运转所需的各种资源分配与调配同样至关重要:资金、粮食、兵员,各自如何安排、进口、训练与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建立又是怎样进行的?所有这些课题,诸葛亮都在全力以赴地破解。举“足兵足食”的成效,正是由他所操劳的结果,这无疑是蜀汉的总经理。
此外,诸葛亮还率领张飞、赵云一路深入川地,支持刘备顺利夺得益州,这表明蜀汉基业的构建同样离不开他的支撑。他的业务能力不容小觑,扮演业务经理的角色也并非难事。
同志们,一个大型企业由多个单元构成,我们不应只目光局限于生产与销售部门,规划、市场、财务等各个职能部门的人才同样不可或缺,切忌以偏概全,不能“一叶障目”。
总体而言,在白帝城托孤之前,诸葛亮早已具备一名宰相的全职职能。众所周知,刘备自从在荆州立足后,始终未曾消停:夺得益州的战争历时两年,之后他动身带领部队准备与小舅子孙权翻脸,却因曹操进攻汉中而放弃计划;“男子应战,女子应运”的汉中之战又耗时一年有余,再到襄樊之战,直到关羽在华夏声名显赫;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几乎耗尽了全部家当……自然,连年征战所付出的兵员与物力才是真正的关键。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主,举世皆知他是名相。而诸葛亮辅佐刘备从零到有,三分天下,为什么大家还要质疑他呢?
当然,以上关于诸葛亮的论述并未涵盖他的全面成就。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用自己生命的最后12年谱写了历史上最为动人的人格升华。
夷陵之战的惨败后,蜀汉实际上已经沦为一个空壳公司,刘备奄奄一息,接班人刘禅年方16岁,显然还不起担子。可以说,蜀汉此时理应直接宣布破产,但奋斗一生的刘备对这一切心有所不甘,最终将这个烂摊子委托给了诸葛亮。
公司已分崩离析,忠义的伙伴几乎死光,而老板也已无能为力,诸葛亮含泪接下了这一重担。他迅速摒弃旧仇,和东吴重新建立联系,并闭门自省。农耕、工商、基建、水利、治安、招征兵员、训练、平定骚乱、治军、排阵、操练…所有的工作都落在了诸葛亮的肩头。蜀地的水利工程效益颇丰,其中不少也归功于他的设计;蜀锦开始走向世界,成为益州的重要货币,也都是诸葛亮的功劳;蜀地上下团结共志、社会和谐、遵守法律、安宁祥和,只有他才能做到。
民间对诸葛亮的真实评价,其实最有发言权的便是那个时代的益州老百姓。我们勤劳善良的华夏百姓向来心存感恩。看看诸葛亮去世时,益州百姓的痛哭流涕,便可见一斑;再观时至今日四川境内诸多的丞相祠,便可知其中深情;瞧见诸葛亮与刘备的庙祠慕名前来的人群,更多地缅怀诸葛亮的份量,便可知其中情义。
诸葛亮治蜀的岁月虽短,但绝对是历史上公认的经典治理教材。
若诸葛亮稍向当今某些人那样自私自利,完全可以在平定南中叛乱与修好东吴之后,安安静静地做个平庸政权的守护者。尽管蜀汉实力不足,但凭借蜀道与三峡的天然屏障,诸葛亮理应能够安度十几十年,过上平稳的日子。
然而,他并未如此选择。他希望将蜀汉这面旗帜真正捍卫,让蜀汉的人民活得有尊严和追求,绝不会以“自称汉民,但不扶汉室”的态度自处。于是在曹丕去世之际,他带着刚恢复元气的蜀汉,开始了北伐雍凉,力求平定两京,复兴中原。
诸葛亮北伐这一举措引起了不少争议,许多人说这是穷兵黩武、是自不量力……实际上,这些人并未理解,人在许多时候是必须知其无能为而为之的。在涉及责任、信仰、尊严、原则的时刻,难道真的能够用世俗的得失来权衡吗?生存本不易,而生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尊严和底线、理想与追求。
设想一下:邻居今日偷了你两棵白菜,明天又扯了你几根葱,后天又对你百般侮辱,虽然在你弱势的情况下也许你都可以忍受,但当人家要强行夺走你的女儿或妻子时,你又能忍受吗?
蜀汉建立之初,就是打着“继承汉室、光复汉室”的旗号。诸葛亮岂会认为自己战胜不了曹魏?但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就是蜀汉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北伐。你娶了人家的女儿,当然须要对人家的父母尽孝。这是情理所在。
诸葛亮的聪慧、才干、忠诚、勤政固然重要,但他最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份担当与无悔。
每次北伐都接连遭遇挫败,诸葛亮倒没有因此感到懊悔和遗憾,是否也想暂时歇息、放松一下?他明白这是蜀汉的使命与期望,唯有自己倾尽心力,蜀汉的未来才有希望。
请铭记,曾为人的父亲与未曾为父者在看待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时,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父爱如山、大爱无疆,诸葛亮不仅令自己视为刘禅的父亲,更是蜀汉百姓的父亲。尽管艰难困苦,仍需为蜀汉撑起一片希望的天。
然而,世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却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在北伐转向汉中那一年,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刚出生不久。从那以后,几乎没能亲自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在那样的年代,幼儿夭折的几率极高,诸葛亮在追逐先主遗志的同时,冒着断后之险!
世人皆知诸葛亮在秋风五丈原前,勤勉尽责,死而后已,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去世时年仅54岁,几乎是累死在自己的岗位上!
世人皆知诸葛亮未采用魏延的子午谷计策,却又有多少人知道魏延本身就是个桀骜不驯、难以驾驭的刺儿头?又有多少人知道蜀汉所拥有的举国兵员总数其实不足十万,根本无法分兵?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往往只能聚集在最优秀的人手中进行使用,这正是弱者的无奈。某些家庭、家族是否都应将钱财集中,交由最有能力之人去管理?
世人皆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却有人不知道守街亭本就不是艰巨任务,只需遵循其早先的指示便能轻松完成。此外,考虑到蜀汉人才短缺的问题,诸葛亮想要培养或找到一个既具政治立场又有实际能力的骨干,本就非常艰难;换作是任何人,都希望更倾向于培养自己重点关注的马谡,而不是给那些总是发牢骚、唱反调的魏延、李严等人机会。
诸葛亮活着就是传奇,去世后同样维持传奇。自古以来,无数人都为之所折服,实在令人不解,那些贬低他的人怎么会如此无所畏惧?
一生之敌司马懿以忍者神龟的策略悲痛终结了诸葛亮的生命,参观蜀军旧营后,他也不禁感慨万分,诸葛亮确实是个旷世奇才。
黄权归降曹魏之后,说起诸葛亮,总是赞不绝口,甚至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仿佛为诸葛丞相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值得的。
被诸葛亮武力打服的西南各少数民族,非但不记恨,反而将其奉若神明。难道不是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吗?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面对治国难题,时常会想到诸葛亮,暗想:“若有此人辅佐我,又何须如此艰辛?”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否出众并不值得争论,历史早已以“诸葛亮被同时列入文武双庙”作出了明确回应。李世民作为最擅长军事的皇帝,也对他赞不绝口,称其为“冠代奇才”。同时期的东吴大臣张俨更是直言,司马懿不及诸葛亮。
诸葛亮在巴蜀之地,足以戕害敌国的地势,更能调动九分之一的战士和平民,向北捍卫之余,共同抵御敌国。仲达虽占有十倍之地,拥重兵驻守牢城,且极力维护自身安危,却无意对抗孔明;若他不亡,持久思考、精心谋划,则对蜀汉、雍凉之地的影响绝对是颠覆性的。客观而言,仲达的才能是比不了与孔明的。
然而,尽管诸葛亮身上的传奇色彩如此耀眼,却依然有人无知无畏地对他加以抹黑、质疑与贬低,根本问题究竟出在哪呢?其实源于我们许多人文化认知的缺失。
有些涉世未深、自以为是的人,习惯以胜负来评判英雄,怎能读得懂一个如此立体、丰满而智慧的历史人物?有些人信奉“有奶就是娘”的理念,遗憾的是,连奶都未曾喝过,却在仅看见凭借外表便开始叫娘了。
真的,待我们真正融入社会,历经生活与工作的考验,方能心领神会诸葛亮的伟大。尤其当前这一代年轻学子,更需要从诸葛亮身上学习到的骨气与担当。
偶尔想起我十分敬佩的法外狂徒张三曾言,如果他想要成为一个渣男,完全具备条件和能力。同样,身处纷乱的世道中的诸葛亮,若以旁观者的姿态混日子,他莫非不容易做到?
因此,大家务必深思,诸葛亮为何要如此艰辛?为何要倍感煎熬?想明白这一点,大家自然会恍然大悟,诸葛亮身上其实蕴藏了我们国人最美好的父亲精神与理想。
最后,再多说一句,希望那些贬低诸葛亮的人能够意识到,如果你暂时无法读懂他,不妨保持沉默,保持对他的敬畏与不明觉厉,总好过肆无忌惮地质疑与攻击他。因为潮水退去时,显露出裸泳的不过是你自己。
发布于:天津市武汉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