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光伏行业持续面临激烈竞争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隆基绿能的业绩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一、业绩战略:承压经营
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8.13亿元,同比下滑14.83%;净亏损25.69亿元,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出货量方面,硅片总计出货52.08GW(其中对外销售24.72GW),电池组件出货41.85GW,在市场中保持着一定的份额,但需注意行业整体需求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
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能力面临挑战。技术投入上,公司上半年研发费用为7.51亿元,市场转化效果仍需时间检验。成本控制方面,费用为25.24亿元,成本下降的可持续性面临行业竞争加剧的挑战。
公司2025年上半年资本开支同比减少24.4%,第二季度仅为7.7亿元,反映出在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及盈利承压的情况下,公司对扩产持谨慎态度。
管理层过往的决策节奏曾受到外界评价——2023年未能及时调整预算,直至2024年二季度才启动成本转型,被认为存在“组织惯性”。未来在行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决策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对业绩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二、股东治理:信任调整
2025年以来,隆基绿能的股东结构与管理层变动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折射出公司在治理层面的深层调整。
核心人事变动方面,创始人李振国辞任总经理、其女李姝璇进入董事会成为焦点。李振国的卸任被视为新老交替的信号,引发对战略延续性的担忧。
此外,股东减持加剧了市场疑虑。2025年6-8月,高瓴旗下HHLR公司通过集中竞价减持3755.7万股,套现5.83亿元,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彻底退出前十大股东。叠加此前高瓴因转融通操作遭监管调查的背景,此次减持被广泛解读为对公司前景的“用脚投票”,进一步压制了市场信心。
股东变动与治理争议直接反映在股价上。公司股价从2021年11月73.03元(前复权)的历史高点,跌至2025年9月的约17元,市值缩水超70%,市盈率(TTM)为-22.43,尽显市场对盈利前景的悲观预期。
如何重建投资者信任,成为公司治理层面的重要课题。
三、技术市场:竞争力考验
技术路线的选择与市场拓展的成效,决定着隆基绿能的长期竞争力。公司将HPBC2.0视为未来核心技术,其量产效率达24.8%,良率97%,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BC组件出货量仅4GW,占总出货量约10%,规模效应尚未形成。
这一现状使其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TOPCon技术凭借低成本与成熟产业链占据市场优势,低价竞争持续挤压BC产品空间;另一方面,市场对BC技术的长期竞争力存疑,若不能尽快提升出货占比、降低单位成本,可能在技术迭代中错失先机。
海外市场的压力凸显技术与市场的联动风险。北美地区上调进口光伏产品关税,直接削弱了公司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而原有组织架构对海外市场需求的适配不足,导致市场反应迟缓。尽管公司已启动海外业务部门重组,并规划北美本地化生产,但战略落地速度将直接影响市场份额的稳固。
从行业趋势看,全球能源转型为光伏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技术路线迭代与贸易壁垒也加剧了竞争不确定性。隆基绿能若能加快HPBC2.0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同时优化海外布局与内部治理,有望在行业洗牌中占据主动,重回增长轨道。对于投资者而言,技术突破进度与市场份额变化,将是判断其投资价值的核心指标。(资钛出品)
武汉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