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人陷入心理困境——也许是持续两周的情绪低落,也许是莫名的心慌手抖,又或是拒绝社交、彻夜难眠——作为最亲近的人,我们常常想帮忙却不知从何入手。说“别想太多”怕太轻飘,说“去看医生”又怕刺激对方,小心翼翼的关心反而可能变成压力。其实,照顾者的角色不是“拯救者”,而是“温暖的陪伴者”,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成为家人渡难关时的可靠支点。
01
先学会“正确倾听”
面对家人的情绪倾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解决问题”:“这点事不算什么”“你应该振作起来”。但对处于心理困扰中的人来说,这些话反而像在否定他们的感受。正确的倾听,要做到“三不”:
不打断——哪怕对方翻来覆去说同一件事,也别急着插话,耐心听完本身就是一种安慰;不评判——不说“你太敏感了”“这有什么好焦虑的”,换成“听起来你真的很难受”;不强行正能量——不必强迫对方“开心起来”,允许他们暂时“待在灰色里”,比硬灌鸡汤更有效。
展开剩余82%记住,有时候家人需要的不是“建议”,而是“被看见”。试着说:“我不太懂你的感受,但我愿意听你多说一点”,这句话能卸下他们“被评价”的防备。
02
避免三个“好心办坏事”的误区
照顾者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明明想帮忙,却可能加重对方的负担:
别当“人肉闹钟”催康复——“今天好点了吗?”“怎么还不出去走走?”这种追问会变成无形的压力,不如换成“今天要不要一起做点轻松的事?比如剥豆子、拼拼图”,用具体的小事带动行动,而非催促。
别过度牺牲自我——有些家属会放下所有生活围着对方转,甚至自己也变得焦虑失眠。其实,照顾者保持自身状态稳定更重要:该上班上班,该社交社交,告诉对方“我有自己的事要做,但我会每天留时间陪你”,这种“不紧绷”的状态反而能给对方安全感。
别隐瞒病情但也别夸大——如果医生诊断了抑郁症、焦虑症等,不必刻意隐瞒,可用“就像感冒会发烧一样,现在你的大脑需要一点额外帮助”来解释,既减少病耻感,也避免对方觉得“自己没救了”。
03
当家人拒绝求助时,这样打破僵局
“我没病,不去看医生!”这是很多家属会遇到的抗拒。强行拉去医院往往适得其反,不妨试试“曲线救国”:
从“陪我”开始——“我最近也睡不好,听说医院有睡眠门诊很专业,你陪我去看看吧?”先让对方放下对“看病”的抵触;用“具体困扰”代替“心理问题”——不说“你得去看心理医生”,而是“你总说心慌得厉害,我们去做个检查排除一下身体问题,放心点”。
如果对方暂时完全拒绝,也别放弃。可以自己先去医院咨询医生,了解初步的应对方法;在家中留一些科普手册(比如放在书架、餐桌等自然可见的地方),让信息“被动触达”。很多时候,抗拒只是暂时的,持续的温和支持会让他们慢慢松动。
04
照顾者也要给自己“充电”
长期陪伴心理困扰者,很容易产生“心理耗竭”:觉得疲惫、易怒,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这时候,照顾者需要给自己设置“缓冲带”:
每天留1小时“无责任时间”——这段时间里,不用想着家人的事,去做一件纯粹让自己开心的事:追剧、跑步、哪怕只是发呆。告诉自己“暂时放下不是不负责任,是为了更好地承担”。
主动寻求支持——加入家属互助群,和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你会发现“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难”;也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倾诉,别把压力独自扛着。
记住,家人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靠照顾者“燃烧自己”就能加速的。就像飞机上的安全提示说的“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照顾者先稳住自己,才能成为家人最坚实的后盾。
最后想对所有照顾者说:你们的努力和耐心,本身就是一种疗愈的力量。不必追求“完美照顾”,带着一点笨拙的真诚,陪着家人慢慢走,就是最好的方式。
专家简介
张欣
张欣:中共党员,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先后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香港大学进修学习。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认知行为治疗协作组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孤独症专委会委员、河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发育行为障碍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健康学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少学组副组长。从事精神科临床及心理治疗工作20年,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1部。主持、参与多个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开展,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主要擅长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和婚姻家庭问题的诊治。每周二、四全天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作者简介
赵丹
赵丹:本科学历,主管护师,于2020年参加省级专科护士培训。毕业于中南大学,2005年参加工作,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17年,多次获得过“先进工作者”、“优秀带教老师”、“护理沟通技能比赛一等奖”和“护理风险评估二等奖”荣誉,具有丰富的临床精神科护理经验。擅长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精神科风险评估等技术。
儿少精神一科简介:
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一科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布置住院环境,以家庭式病房为主,设置床位40张。主要收治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如厌学,学习困难、冲动行为、对立违抗行为、亲子交流障碍、同伴关系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网络成瘾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学校恐怖症,双相情感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品行障碍、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等。
我科拥有一支从事儿童精神科多年的医疗团队及专业的家庭心理治疗师,以提高儿童社交技能、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针对患儿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神经心理发育等不同情况,开展儿童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沙盘治疗及绘画治疗等。
科室理念:呵护孩子心理,营造温馨港湾。
儿少精神一科
供稿科室 | 儿少精神一科
审核 | 张欣
责编 | 王熙
审核 | 马克谨
01
02
03
发布于:北京市武汉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