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源于汉代,盛于明清,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500余年。
01
追溯起源
据《兴宁县志》和《兴宁杨氏族谱》记载,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始于明洪武年间,杨氏86世靖公所创造流传,源自中国豆腐发明地淮南,世代传承的豆腐制作技艺随着不断的迁徙也带到了布骆村。起初是用饭碗塑形,后来改用小木框做模具,传至清乾隆年间制成了现在的包子状的豆腐。因其外观极像包子,人们习惯称之为“包子豆腐”。
据说明代时兴宁杨氏始祖靖公因战乱迁徙至布骆村,利用当地肥沃的土地种植大豆,以及当地清甜的山泉水为主要原料。将从中原带来的祖传豆腐制作技艺在当地继续传承开来。因制作的豆腐特别鲜嫩可口,备受人们喜爱,于是不断扩大生产,建起豆腐作坊。
展开剩余61%02
发展传承
《兴宁县志》和《兴宁杨氏族谱》中有记载,清嘉庆年间,古驿道旁的大榕树下,就有杨志恭、杨毓球、杨汉古的曾祖父等人在开豆腐作坊,大坪圩镇还有“福记” “毓记”豆腐店。明正德年间,江南才子祝枝山在兴宁任县令时,因布骆包子豆腐鲜嫩清甜,而作《思食豆腐》曰:“只恐南山归去后,苗稀未得快新尝。”同时还有“堆盘无復截虹肪”的诗句(摘自明代祝枝山《祝氏集略》第六卷),这个“堆盘”就是指用碗为模具制作包子豆腐。
03
制作工艺
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在制作时,需十分注重选料,需选择上好的大豆、清甜的山泉水和优质的卤水(添加料)来制作。在制作工艺上用手工推磨(有“勤砻懒磨”和“慢磨豆腐鲜”的说法)、细布过滤、柴火煮浆、柔慢调制、小块压水。
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如选黄豆要有丰富的经验;滴卤水时太快不行,制作完成后就不嫩,容易老。再如,包豆腐时量也要拿捏得准,豆腐块大小一般6×6×2.5厘米,正是在“包豆腐”的过程中,让汁水更好地融入到豆腐里,从而使豆腐更鲜嫩。此外,在制作过程中十分注意把豆浆磨细,把豆渣过滤干净,掌握好豆浆的温度等。这些都需要十几年以上的经验积累才能得心应手。完成后可以制成酿豆腐、焖豆腐、炸豆腐、沙煲豆腐、还可卤豆腐、或制成豆腐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布于:福建省武汉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